媒体桂电

上一篇:下一篇:
热门文章

校党委书记唐平秋在广西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让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

作者: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4日 14时31分

来源:广西日报

http://gxrb.gxrb.com.cn/html/2022-05/04/content_1841893.htm

唐平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总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将劳动精神与大学生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大学生补钙铸魂强筋骨,又有利于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也有利于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需求。

深刻把握劳动精神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精神高度概括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精神来源于劳动人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崇尚劳动。崇尚劳动是对劳动和劳动者价值及地位的确证。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它使人与外在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并不断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从而改变客观物质世界,创造了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艺术、文化等满足其精神需求的成果。劳动的价值和作用决定了劳动具有崇高的地位。崇尚劳动就是倡导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判断,凝聚价值共识,让劳动收获幸福成为每一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是一种情感态度,强调劳动者对待劳动的主动性。只有当劳动从单纯的谋生手段转化为自由自觉的行为,人类才能在劳动中获得幸福、快乐、愉悦的感受,才会真正热爱劳动。劳动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活动,热爱劳动、忘我拼搏,能够让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和素养,最大程度地发挥聪明才干。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凡的成绩。

辛勤劳动。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依靠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蛟龙”入海、“天眼”探空、“墨子”传信、“北斗”组网等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巨大工程,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个中国奇迹。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需要劳动者继续发扬勤劳的作风,埋头苦干、艰苦奋斗。

诚实劳动。诚实劳动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品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诚实劳动是劳动者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劳动成果,任何偷懒耍滑、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行为都会被时代抛弃。坚持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地劳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把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进行劳动精神教育,对于培育其成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梦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和拼搏奋进。青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强国逐梦的先锋队。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能够激发学生敢于创造、奋发有为的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精神教育是铸魂育人的重要现实力量,是启润心智、昂扬斗志的动力源泉。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能够激发其劳动激情和奋斗热情,有助于青年学生养成踏实、勤奋、严谨的劳动品质,使其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涵养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形成辛勤劳动的行为自觉,培养诚实劳动的良好品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躺平主义等错误思想,引导青年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全过程

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把劳动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五育并举”。

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劳育元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劳动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是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利用思政课堂引导大学生系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将劳动精神融入专业课教育。将劳动精神以及密切相关的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积极开展劳动价值引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务实创新的态度。三是创新劳动精神教育教学形式。开设劳动课堂,邀请劳模进课堂宣讲,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辩论赛、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增强课堂教育的丰富性、趣味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潜移默化进行劳动精神教育。

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心理,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习惯,有利于传播与弘扬劳动精神。一是选树劳动榜样。大力开展劳动榜样选树表彰活动,对勤劳勇敢、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师生进行宣传报道,使劳动精神更贴近生活、更生动立体,吸引学生学习践行。二是拓宽劳育载体。把劳动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榜样文化建设,寓教于乐,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自觉践行劳动精神。三是营造劳育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新媒体以及校园宣传栏等阵地,推出一批受广大学生喜爱的劳育作品,引导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不能止步于思想理论环节,而是要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能够让学生体验劳动、感悟劳动,实现知行合一。一是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劳动。通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植树节主题党日、卫生大扫除、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关爱空巢老人等各类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感受劳动快乐、劳动光荣。二是组织开展生产性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体验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三是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劳动精神;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操能力,涵养劳动情怀。

(作者为欧洲杯官方买球网站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