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榜样: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 I李坚: 扎根龙江 沃土深耕林业科学
2024年10月24日 20:00 点击:[18]
第一部应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揭示木材内部及作用原理的专著《木材波谱学》;第一次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计算 机视觉技术以及优化统计理论解决成熟材和幼龄材界定难 题的专著《生物木材学》;我国第一篇论述木材视觉、触觉、调湿等特性与人类和室内环境关系的论文《木材、人类与环 境》;第一次提出利用生物矿化原理制备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第一次采用超临界技术制备以木粉为原料的纤维素气凝胶; 第一次将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质材料等“三 剩物 ” 以及秸秆 、竹子等材料纳入科学研究再利用的范畴 … …教师节前夕,记者走进东北林业大学聆听 2024 年 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坚讲述扎根龙江讲坛四十载,带领 “李家军”勇闯科研无人区,创造出诸多个第一的感人故事。
“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博士毕业,当时的木材科学领域受限于学术思维、仪器设备等条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木材构造和木材防腐这两方面,研究对象是整块的实体木材,也较为基础,但这为我们后续把科研方向锚定在木材多功能性上,培育孵化木业新质生产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全国第一批木材科学领域的博士,李坚表示,我国作为一个森林覆盖率较少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不得不从森林中获取木材,因此保护和高效利用木材,就是不植树的造林,等于未增加森林面积而扩大了木材资源。
“你看,这是扇贝,这是鲍鱼壳,它们为什么这么坚硬?是靠什么把这些钙物质粘合在一起?这种纯自然的东西能不能代替以往的胶合剂,让木材更环保?如果木材粘合本身就无醛,那么后续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就不会释放甲醛,用起来更安全可靠?”一提木材,这位耄耋老人的脸上瞬间绽放出光彩。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李坚就注意吸引化学、数学、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木材科学领域,提倡学科的交叉融合,“木材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李坚说,陈旧的研究方法、陈旧的课题就不要再做了,搞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以“自讨苦吃”的精神,勇闯“无人区”,争做“领跑者”。
在他的带领下,“李家军”做出了像荷叶一样滴水不沾的木材,构筑了与棉花相似的木质基仿生材料,利用贝类代谢物质黏合机理研发了安全绿色的胶合剂等诸多看似天方夜谭的科学研究。
李坚带领的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0余项,带领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一连串数据和荣誉,表面看来是团队日夜攻关的丰硕成果,但内行人却知道,这只不过是团队厚积薄发的一种必然。
人才培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需要智慧,面对不同的学生李坚总能在看似不经意间打开学生的“开关”,帮助他们“开挂”。
甘文涛是2014年拜入李坚门下的弟子,研究的题目是木材仿生磁学。围绕木材是否有磁性这一前所未知的命题,他设计了一个磁性纳米材料负载在木材上的小实验。刚开始一切顺利,但当他深入材料表征检测时,问题接踵而至,实验结果与设想严重不符。甘文涛开始焦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工作。“那时候不敢见李老师,怕让他失望。”甘文涛说。他的焦虑都被李坚看在眼里,李坚对他说:“伟大的发明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句轻描淡写的鼓励,让甘文涛鼓起了勇气。李坚帮助甘文涛一起回顾实验设计,引导他从不同角度分析实验数据,让甘文涛豁然开朗。“不墨守成规亦是一种成功,做科研就要跨学科思考。李老师教会我实验并无对错,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新的视角解读问题,这样的创新意识为我的学生生涯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文涛说。
李坚招收的研究生他都亲自指导。“因为我给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是从来没人做过的课题,这种‘开第一枪’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冒险性。我直接指导,会让孩子们少走弯路。”李坚说。
教育家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李坚从来没有把关爱学生挂在嘴上,却一直用行动表达着关爱。2007年,王成毓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到东北林业大学跟随李坚开展博士后工作。王成毓说:“第一次见李院士,他担心我从外校来,对学校环境不熟悉,亲自下楼接我,这让我受宠若惊。”
在李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弟子们在成为老师后同样把“爱生如子”融进血液。刘守新会为了帮助学生就业,给全国相关的科研院所打电话,当学生的“推销员”;于海鹏会把家中的被褥邮寄给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李淑君会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回家里,请学生吃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里有了最好的注解。
“想要让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格,所谓言传身教,说得再好,也不如做得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李坚院士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育人。”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说。
服务社会:科研应用才有价值
科研要解决真问题,要真解决问题。1984年,李坚带学生到广西柳州木材防腐厂实习,工厂请李坚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马尾松的性能更稳定。原来,广西生长着很多马尾松,可是由于这种木材易开裂、好变形,一直难以存放和应用,已经给企业造成了很多损失。李坚通过实验,提出了化学处理与干燥工艺相结合的《马尾松木材改性综合处理技术》,当年工厂就盈利300余万元。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14万公顷、过火原木1500万立方米。6月初,火灾刚刚扑灭,虽然没有接到任何上级指示,但李坚顾不得现场存在的虫害、病菌危险和现实条件的艰苦,还是带着东北林业大学的老师、学生奔赴现场。“我们是林业工作者,那里一定需要我们。”李坚说。
到了现场,李坚心疼不已。大量被抢运下来的火烧原木虫害情况严重。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木材会受损失,居民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云杉小黑天牛和落叶松八齿小蠹是主要害虫,它们其实不难对付,但难的是传统的水浸、喷药等方法根本不能适用于这么多、这么巨大的原木。
经过现场实地试验,李坚筛选出适于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还提出了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这一方法不仅为大兴安岭火灾减少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成为后来国际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通用做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体现了李坚的厚积薄发。”和李坚一起到大兴安岭工作的李坚的开山弟子刘一星感慨地说。
看到火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李坚坐不住了,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他马上把科研方向调整为木材阻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年以前,李坚就用这样的标准打磨着自己的科研选题。
不仅如此,他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着“李家军”的弟子们。“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独一章来讲,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李坚带领15名弟子组成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教师团队,近年来他们所承担的50余项课题,都是瞄准生态文明建设,瞄准为国家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木材材质改良与功能化、木材仿生智能科学、先进炭材料、纳米纤维素高附加值材料等展开。
“当我们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毕生追求,自然就会把个体奋斗融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自觉对标祖国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李坚说。